你敢来接受夫子的游戏姿势
一、孔子的小故事
1、发愤忘食
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何故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
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吹一把,真是大家进修的楷模啊!
2、鸣鼓而攻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给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的改革,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一起给他攻击吧!"论语。先进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3、以强凌弱
跖,一奴隶起义首领,士大夫蔑称起义者为盗。孔子想游说盗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胆找了他,不料惹来盗跖一阵乱骂,骂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脸色如土,满怀感羞啊!来,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烦的大众有机会了。
跟着盗跖英雄一起骂:"你这死夫子,你不劳动却吃得香,不纺织却穿得好,整日摇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假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举,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贵,你就天下最大的盗。
尧,舜兴起后,设立百臣,商流放国君,周武王杀死商纣,从此社会都是以强凌弱。你所说的那一套,是我所唾弃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钻营,虚伪巧诈的物品。
4、东家之丘
孔子名丘,老家山东,几千年来几乎无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时,并没有如此名气。[[孔子家语]]说:孔子的西邻住着一老头,却不是邻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会直呼其小名,说是俺东家之丘怎样怎样。
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给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二、孔子说过的话_孔子语录
孔子说过的话_孔子语录_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见《论语里仁》)。
☆译文⊙
孔子说:有德的人不会孤单,必定会有同类的人去亲近他。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见《论语公冶长》)。
☆译文⊙
孔子提到宓子贱,说:像这人就可以说是君子!如果说鲁国没有君子,这人从何处去取得这种品德呢?
子贡问日: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日:何器也?日:瑚琏也。
(见《论语公冶长》)。
☆译文⊙
子贡问孔子说:我这人如何样?孔子说:您好比一件器皿。子贡说:啥子器皿?孔子说:宗庙里的瑚琏。
子使漆雕开仕。对日: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见《论语公冶长》)。
☆译文⊙
孔子叫漆雕开去做官,他回答说:我对此还没有自负。孔子听了很欢喜。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和?
(见《论语公冶长》)。
☆译文⊙
孔子说:我的主张不能实行,我将坐木筏到海外去。跟随我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了这话很高兴。孔子又说:仲由好勇的灵魂超过了我,但大家没地方弄到做筏的木材。
子谓子贡日:女和回也孰愈?对日: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日:不如也。吾和女弗如也。
(见《论语公冶长》)。
☆译文⊙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谁强?子贡回答说:我呀,如何敢和颜回比?颜回呀,听到一件事,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呀,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确实赶不上他,我和你都赶不上他。
子贡问日: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见《论语公冶长》)。
☆译文⊙
子贡问孔子说:孔文子何故被谥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热爱进修,又虚心下问,不以为耻,这就是用文作他谥号的理由。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见《论语-公冶长》)。
☆译文⊙
孔子提到子产,说:他具有四种合乎君子之道的品德:他为人处世庄严谦恭,他侍奉国君严肃认真,他教养百姓富有恩惠,他役使人民合乎情理。
论语孔子语录_孔子语录论语孔子语录_孔子语录_
子曰:曼平仲善和人交,久而敬之。
(见《论语-公冶长》)。
☆译文⊙
孔子说:晏平仲善于和别人交往。别人和他交往越久,就越尊敬他。
子在陈,日:归和!归和!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因此裁之!
(见《论语公冶长》)。
☆译文⊙
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大家那边的学生们志给远大而无所约束,文采斐然,我不了解如何去指导他们。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亦各言尔志?子路日:愿车马衣轻裘,和兄弟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日: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日: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兄弟信之,少者怀之。
(见《论语公冶长》)。
☆译文⊙
颜渊、季路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谈谈各入的志给呢?子路说:希望做到把我的车马衣服和兄弟共同运用,即使被用坏了也没有啥子不满。颜渊说:希望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又说:希望听听无论兄弟们的志给。孔子说:(我的志给是)对老者让他安逸,对兄弟予以信赖,对年轻人予以关怀。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见《论语公冶长》)。
☆译文⊙
孔子说:算了吧!我没有见过看到自己的过错便能在心中责备自己的人!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日: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见《论语雍也》)。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爱慕学问?孔子回答说:有位颜回爱慕学问,他从不迁怒于人,不犯同样的过失。不幸他短命死了,现在再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有听到爱慕学问的人了。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和之釜。请益。日:和之瘦。冉子和之粟五秉。子日: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见《论语-雍也》)。
☆译文⊙
子华出使到齐国去,冉有代他为母亲请求小米。
孔子说:给他一釜。冉有请求增加,孔子说:再给他一庾。冉有给了他五秉。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车前驾着肥马,身上穿着轻暖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帮助别人应当雪中送炭,而不该锦上添花。
原思为之宰,和之粟九百,辞。子曰:毋!
以和尔邻里乡党乎!(见《论语雍也》)。
☆译文⊙
原思做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九百小米,他不肯要。孔子说:别回绝。分些给你的乡亲吧!
冉求日: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见《论语雍也》)。
☆译文⊙
冉求说:不是我不喜爱无论兄弟们的主张,是我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实行。孔子说:假若真是力量不足,就会走到半道走不动了。现在你却是自己停留不前。
子谓子夏日: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见《论语雍也》)。
☆译文⊙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壹个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做小人式的儒者。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日: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见《论语雍也》)。
☆译文⊙
子游担任武城的长官,孔子说:你在那儿发现人才了吗?子游说:有壹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走路从不插小道,若不是公事,从差点我屋里来。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见《论语雍也》)。
☆译文⊙
孔子说:谁能不通过房门而能从屋中出来呢?
何故没有人从人生正道上行走呢?
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_孔子语录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_孔子语录_
【志学】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见《论语子罕》)。
☆译文⊙
孔子说:一国的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壹个男子汉,却不可夺去他的意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逝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见《论语学而》)。
☆译文⊙
孔子说:学了后,时时去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共学,不也很高兴吗?
别人不了解我的才能,我却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吗?
子曰:可和共学,未可和适道;可和适道,未可和立;可和立,未可和权。
(见《论语子罕》)。
☆译文⊙
孔子说:可以和他一起进修的人,不见得可以和他一起追求真理;可以和他一起追求真理的人,不见得可以和他一起遵循坚决的守则;可以和他一起遵循坚决守则的人,不见得可以和他一起通达权变。
子曰: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见《论语学而》)。
☆译文⊙
孔子说:年少后生,在父母面前就孝顺父母;走出自己居室就敬爱兄长;说话谨慎,说了就守信用;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去躬行操作之后,若还有余力,就再去进修文献。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见《论语学而》)。
☆译文⊙
孔子说:对君子来说,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进修,所学的也不会牢固。要亲近怀有忠和信两种德行的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友。有过失就不要怕改正。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见《论语学而》)。
☆译文⊙
孔子说:对君子来说,吃食不要追求饱足,居住不要追求安逸,做事要勤敏,说话要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见《论语学而》)。
☆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品德),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的才能、品德)。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见《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我15岁开始有志于学问。到30岁,完全成熟。到40岁,已经不会陷入迷惑了。到50岁,懂得了天命。到60岁,已能领会和泰然地对待听到的一切。到70岁,可以做到随心所欲,而又不越出应有的规矩。
孔子_孔子简介孔子_孔子简介_
前言
孔子生前主张述而不作。和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一样,他没有自己的著作。他将一生的主要精力投注于以行道为守则的政治操作。
他认为对道的追求是古来圣贤共同的理想,自己所应该做的便是将前人的理想付诸操作。即使在他确信政治操作无法成功而转给文化教学事业的晚年,他所致力的也不过是将前代典籍进行整理和讲解。
他在著作方面的这种谦虚态度,当然并不意味着他本人的想法和文采不足表于后世。和他同时代的大众已认定他为圣者,他的弟子以听差点他对性和天道的谈论而深表遗憾。在孔子以73岁的高龄去世之后,对孔子言行的收集整理便成为孔门弟子和孔门后学的一项重要使命。
略说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也有书说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他是殷商的后裔。
他的先祖孔父嘉为宋国宗室,因上距做过宋国国君的先祖已有五代,便改为孔氏。孔父嘉由于妻子长得秀丽而被宋国权臣华父督杀害,他的后代逃到鲁国。到孔子,已是孔氏在鲁国的第四代(也有人说为第六代)。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个大勇士,曾任鲁国陬邑大夫。他在孔子出生后不久便死去。孔子从小随寡母一起长大。为了生计,他曾学会做许多粗活,并到鲁国大贵族季氏家中做过委吏、乘田等小官。可以说,孔子已经从贵族世家沦落为贫且贱的平民。他自己也说:丘少也贱。
这种贫且贱的生活和地位并没有伴随孔子的一生。他后来担任过鲁国的中都宰和司寇等职,跻身为鲁国的大夫。
使孔子社会地位发生改变的根本缘故是当时日益剧烈的社会大变动。这种社会大变动,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概括为宗法世袭制给官僚地主制的转变。
在西周那种典型的宗法世袭制度之下,各级贵族世世代代承袭其政治地位,广大被统治阶层永远不能改变其受奴役的命运。
从西周末期开始,随着被统治阶层力量的不断壮大,他们开始给贵族集团争取政治权力。和此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复杂和贵族集团的日益腐朽堕落,也迫使贵族统治者从被统治阶层去发现和选拔有知识和有能力的政治人才。
选拔这类人才的基本条件是必须掌握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贵族文化并将其和现实政治结合起来。
接受这些文化姿势的正规教学,本来是当时贵族子弟的特权。但到春秋后期,平民出身的人士多有通过自学在这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孔子便是最杰出的代表。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喜爱做一种模仿大人摆设礼器的游戏,后来终于成为知识渊博的人物,以致身为鲁国三家大贵族其中一个的孟僖子都认为他将会显达,在临死前遗嘱两个儿子给他学礼,以便维护他们的地位。这表明,由于孔子对礼的讲求,上层贵族开始接纳他为自己的同类。
从此以后,孔子的一生便和春秋时代的上层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为一位出身于平民阶层而又有着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士,孔子并不以得到显赫的官职作为自己的政治目标。他对当时贵族集团的昏庸腐朽和社会政治的黑暗混乱强烈不满。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拓展资料和现实政治的思索,孔子形成了自己改良社会的思路。
孔子认为,要化解当时社会的现实难题,最好的办法是恢复西周鼎盛时期的有序情形,即实施和完善礼治。对礼治的关注是春秋时代提高贵族想法家的一大特征。他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有意义的寻觅。孔子继承了他们的想法成果,并将其进步到新的时代高度。
他明确指出,礼必须以仁为根本。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作为礼乐根本的仁到底指的是啥子呢?在《论语》中,孔子谈到仁的地方很多。但从政治的角度来看,仁即是爱人。所谓爱人,就是标准统治者把老百姓当做和自己相同的人看待。他和子贡的一次对话对此有具体的表述。《论语雍也》载:子贡日: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给孔子请教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否算得上仁,孔子认为这已远远超出仁而达到圣的境界了,即使尧舜也不易做到。而仁,则不过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即让别人获取和自己同样的取得政治地位的权力罢了。
它并不标准损己利人,也不允许损人利己。在仁介入之后,礼原先那种为周代贵族集团服务的本质可以说基本被剥除。
礼完全成为全社会的一种和血缘出身无关的等级结构形式。在以仁为核心的礼治之中,虽然仍存在着贵贱尊卑的等级差异,但壹个人地位的高低在守则上应当由壹个人凭才能所取得的职位来决定。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种政治想法无疑是最大限度地照顾到平民阶层的利益并具有历史提高意义的。
由于贵族集团仍然是当时社会的统治势力,孔子的这种政治理想注定在现实社会中无法顺利实现。他在鲁国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失败之后,便开始周游列国,希望有壹个能实行他的主张,但终其一生,他的这一梦想都没有实现。
于是,为了让自己的主张能行之后世,他在晚年将主要精力投注于培养人才和创新性地整理古代典籍。他培养的学生之多,有贤人七十,弟子三千之说。
从今天来看,比孔子的政治学说更为具有借鉴意义的是他的人生哲学。在他一生的奋斗经过中,孔子遇到很多的挫折和烦恼。
在应对这些烦恼和挫折的时候,孔子形成了他坚实的人生哲学。他曾对自己一生的灵魂历程作过一次回顾: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5岁时决心从事学问,30岁时已能自立于社会,40岁时确立人生的守则,50岁时懂得天命,60岁时开始领会一切,70岁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违反各种规矩。在这一灵魂历程中,四十不惑和五十知天命是最为耐人寻味的。
所谓不惑,就是确立自己独立的价格取给和价格守则,不随波逐流,不患得患失。这一态度最为明显地体现于孔子对志给和利益的关系的认识上。
志给和利益是每壹个人心中必须面对的一组矛盾关系。中国自古就有志于道的传统,孔子对此也特别重视。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和议也。(《论语,里仁》)后世的假道学、伪君子们由此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见解,以致满口里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现象比比皆是。
孔子的看法却并非如此。他充分肯定人的正当欲望的合理智,并不反对追求财富和地位。他认为,追求财富和地位,必须不违背道义守则。他说:
富和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和贱,是人之所恶
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黼述而》)
如果违背道义,和其富贵,不如贫贱。但这并不等于说义和利是对立的。相反,孔子认为,在真正健全的社会中,义和利是统一的。他明确指出: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
民族政治黑暗,你取得富贵,说明你运用了不正当的手段,因此是一种耻辱;民族政治清明,你却陷于贫贱,说明你无德无能,因此也是一种耻辱。由此可见,孔子的价格守则是特别理智而辩证的,因而也是特别坚决而自负的。正如他所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所谓知天命,在孔子那里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天、命是当时大众普遍关注的一对信念范畴。
孔子对之进行了自己的思索。他把天看作人的灵魂力量的外化形式。他认为天是他唯一的领会者,但他并不指望天给自己带来啥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当他遇到危险的时候,他从天那里寻找信仰的力量。
他周游列国时,曾在壹个名叫匡的地方被围困,他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和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还有一次,他路过宋国,宋国司马桓魑想杀死他,他说:天生德于予,桓魃其如予何?(《论语述而》)神圣的天使他镇定自己、蔑视敌人。
命在他看来比天更为重要。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日》)命到底是啥子呢?和当时一般人所领会的土天降命不同,孔子认为,壹个有德的人不见得有好的命运,而壹个命运好的人也不见得有德。也即是说,天不会依据人的德行来安排或改变人的命运。
他的学生伯牛德行很高,却得了恶疾。孔子握着他的手说:亡之,命也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鲁国贵族公伯寮干扰孔子学生子路在鲁国推行改革,孔子说:道之将行也和?命也。道之将废也和?命也。
公伯寮其如命何!(《论语宪问》)由此可见,在命的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无法对命作出预测或影响。壹个人要想了解自己的命运怎样,只有到他行为的最终时刻才能清楚。命实际上成为人在既定目标无法实现或遇到不幸情况时所作的一种自我宽慰和自我解嘲。
孔子终生都为行道而奋斗,被人戏称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他坚信自己的奋斗是符合天意的,而事业的不能成功则是由于命运的限制,他永远怀着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灵魂,从没有意气消沉的时候。
这就是他天命观的真谛吧!孔子人生哲学的深广意义,从上述两个方面即可见一斑。作为一位被视为万世师表的大教学家,孔子在教学学生的经过中留下了丰盛的教学想法。他有关教学守则和教学方式的论述,到现在已成为格言警句。如温故知新、举一反三、见贤思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等,对全部志学者都有着永久的指导意义。但比这些更为值得大家重视的,则是他的人格教学想法。
孔门弟子追随孔子的开始动机是进修和掌握步人仕途所需要的礼乐文化,寻找人仕的机会。孔子对他们的这一动机并不持否定态度,但他更看重的是让学生们形成他称之为君子的一种道德人格。他认为养成健全的人格比掌握广博的知识更有意义。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他教学学生时,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德行排在第一位。他认为只有在德行上努力加强自己素质的人,才称得上真正的好学。他的学生很多,他认为只有颜回算得上好学,由于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从《论语》一书来看,孔子在教学学生时所提倡的君子人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乐天安命,不忧不惧;(2)杀身成仁,义以为上;(3)文质彬彬,接着君子。孔子认为,能够在这些方面树立坚决信仰并付诸人生操作的人,才可以说一个成熟的人。这种教学想法对于造就中华民族的杰出品格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曾动情地谈到他对孔子的感受: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孔子就是这样:越仰望他,就越觉得高;越钻研他,就越觉得深。你不能简单而固定地掌握他,但他又总是或前或后地在你身边。只要你尽心去体会他,他就永远能给你启发。随着你人生阅历和人生体悟的增加,他给你的启发也就越大。
正如日本作家井上靖在为他的小说《孔子》中译本所作的《致中国读者》一文中所说:六七十岁的人读《论语》,大抵和我一样,都成为《论语》的俘虏。
三、孔子的典范故事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给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知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和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灵魂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给前,恭恭敬敬地给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知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洗耳恭听,特地给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知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了解它能飞;鱼儿,我了解它能游;野兽,我了解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了解它是怎样乘风云而上
磐对问项橐
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好学。
司马迁《史记》有云:“孔子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强,更伐陈。”公元前489年,楚、吴两国陈兵陈国,两军对峙、剑拔弩张,大有瞬息万变之势,负函(今河南信阳)成为前线。居于负函的孔子师徒不得不告别于对他们礼遇有加、勤于问政的楚大夫叶公,接受楚昭王之聘,准备前往楚国都城郢都。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麦浪翻滚,稻谷金黄。孔子带着子路、子贡、颜回等高足,沿大别山经邾国准备前往郢都。他们乘着马车,奔驰在古栈道上。沿途风光,饱览无余:农夫在田间荷锄劳作,牧童在山间牧牛牧羊。一条条河流弯延曲折,清澈见底;一行行树林绿荫遮日,一片片竹林随风摇曳;一座座村庄紧密相连,阡陌交通,鸡犬之声相间,间或听到悠扬的笛声在空中回荡。天黑了,他们便寄居在附近的村庄,或者找村民了解当时的历史掌故、风俗人情,搜集民歌、民谣,或者举办讲坛,探讨宣讲高深的“仁、义、礼、智、信”之道。有时也在某个村落驻足二、三天以采风。
一天,伴随着阵阵蹄声,漫漫尘烟,他们来到了新洲道观河南面的旧街境内。只见大崎山似姐姐横卧于蓝天白云之下,风高林茂;沙河漪澜清清流水潺潺;狮子岩如猛狮踞伏,气吞日月。这里山色迷蒙,湖光潋艳,鸟语花香,好一片人间仙境。走出街南不远,车夫突然勒住缰绳,马儿长啸一声,车子停下了。
孔子问道:“何故停车?”
车夫答道:“前面有一群小孩挡道,夫子。”
“让他们让道。”
“小孩,你们见马车来了,何故还不让道?”子贡跳下车,没好气地说。
“凭啥子要大家让道,你们不能走其它的道吗?“壹个似乎是领头的小孩答道。
子贡怒目圆睁地吼道:“你了解这是谁的车吗?告知你,这是孔夫子的车!”
听到子贡和小孩发生争执,孔子无奈只得亲自下车瞧个到底。见到仪表堂堂、儒衫飘逸\举止优雅的一位长者,小孩们毫无惧色,不以为然,继续用石块垒筑他们的“城池”。
孔子抚摸着壹个俊俏的小男孩的头,和颜悦色地说:“小公子,请你们将石块搬开,让大家过去行吗?”
小孩仰望着孔子说:“大家正在筑城,恕难从命。”
“那好,我出壹个难题,如果你答不出来,你就给大家让道。”孔子思忖,要以“礼”服人,对小孩平等对待。
“你出吧,”这个小孩心想,我是东周守藏史老子的高足,你还能难倒我?
“你听”孔子问:“父母和夫妻熟亲?”
“夫妻亲。”小孩答道。
“不对,父母亲。没有父母哪有后代!”
“夫妻亲,没有夫妻,哪有父母!”
他们各执一理,谁也说服不了谁。“父母亲”、“夫妻亲”反复了二遍。
子曰:父母者,衣食也。父母从小抚育儿女,衣食住行、吃喝拉撤、教学成人、传道授业,那样不操心!父母当然亲。
项橐还之以颜色:夫妻也,恩恩爱爱,男耕女织,同眠共枕,相濡以沫,爱意绵长,白头偕老,永不分离。一日夫妻还白日恩呢!当然夫妻亲。
……。
孔子想,我孔丘名闻天下,称圣华夏,今天还说服不了壹个小孩,“是可忍,熟不可忍!”转念一想,“君子无所争”,我气度如海,有容乃大,不和小孩一般见识。便拿掉大儒的身价,搭躬施礼道:“神童在上,老夫有礼了。大家有要事在身,万望高抬贵手,给大家借道。”
小孩理直气壮地说:“请问先生,自古以来,是城应让车,还是车应让城?”
子路说:“你这是啥子城池,只是小孩的游戏!”
“就是城池!”
缰持了一会儿。小孩自知理亏,便问道:“你们有啥子要事吗?”
“周游列国,传道授业啊。”孔子说。
“传道授业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学,那无论兄弟们了解一些啥子呀?”
孔子答道:“不是老夫夸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啥子事我都略知一、二。”
小孩说:“天文地理博学多才。那我问无论兄弟们,无论兄弟们有几许根眉毛?”
孔子说道:“眉毛本人又看不见,如何能了解有几许根呢?”
小孩灵机一动,接着问:“嫌看不风,天上的星星能看见,无论兄弟们说有几许颗?”
“天上的星星浩如烟海、多如牛毛,如何数得过来呢?”孔子为难地说。
小孩笑道:“啊,无论兄弟们又嫌多,那太阳只有壹个,早晨像冰盘,晌午赛玉环,啥子时候离大家近?啥子时候离大家远?”
孔子想了半天,喃喃地说:“这个,这个……还真不了解。你乃神童,惟楚有才!还望多多指教。”
小孩说:“指教不敢,我现在正忙着呢,咱们后会有期。”
这时弟子们都在嚷道:“师傅,咱们走吧!”孔子只得朝小孩躬躬首:“后会有期!”心里想着,这些姿势还真没好好研究过呢!随即令车夫调转车头,绕道而行。
不料,行进约一公里后,因刚才转弯过急,车轱辘折断了。孔子无奈,让子路到前边的村庄去借一把斧子修理。
子路急步来到前边的村庄,见一位中年少妇正在屋里织布。子路恭敬地说:“大婶,请给你借一件物品。”那女子还未等子路把话说完,已转身从里屋拿出一把锃亮的斧子,“给你!”子路惊呀不已,她如何了解这是要借用斧子!妇人微笑着说道:“你不是要借壹个“物品”吗?‘东’是东方甲乙木,‘西’是西方庚辛金,斧柄是木做的,斧子是铁做的,‘金’乃铁也。你是要借斧子吧!”子路拿着斧子跑回停车处,并将刚才的事务诉和孔子。
孔子听后,慨叹不已。刚才遇一聪颖孩童,现又遇一村妇,不仅乐于助人,还特别聪敏。不禁赞曰:楚乃藏龙卧虎之地也!
那个难倒孔圣人的小孩乃是项橐。《战国策•秦策》云:“甘罗曰:项橐七岁为孔子师。”俗文学作品《孔子项橐相问语》流传神州大地,也在很早的时候就传到了日本、朝鲜、越南、俄罗斯等国。《三字经》中亦载:“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好学。”
因之,孔子和项橐对问系千古美谈。因湖北鄂东方言言某人喜爱巧舌争辩为磨嘴皮子故将孔项对问之地命名为磨嘴磐将孔子绕道修车的地方称为回车埠,以纪其事。
2、孔子使子路问津
问津遗迹今尤在,镌得丰碑立古岑。
约壹个小时后,马车修好了。带着“惟楚有才,楚地藏龙卧虎”的喟叹,孔子师徒一行继续往旧街的东南路线驰行。约走了3公里,前边一条山谷河流挡住了去道。河流水深岸阔,不知津口在哪里儿。孔子一行踌躇岸边,忽见河的上游有两名身材高大颀硕的男子正在田间并头而耕,便叫子路去问渡口之处。
子路来到那两人的身旁,恭敬地揖揖手,问道:“先生,请问这条河流的渡口在何处?”
一农夫答非所问,反问道:“车上坐着的执辔的人是谁呀?”
“是孔丘。”“是鲁国的孔丘吗?”“是。”“他应该了解渡口在何处。”另一农夫又问道:“你又是谁呢?”“我是子路。”“是孔丘的徒弟?”“是。”
农夫说:“你看,天下哪儿都是一样的动荡不安,谁可以改变它呢?你和其跟着这种避人之人四处奔波,不如跟着大家这种避世之人还更安逸自在。”
子路不仅未问到津口,反而还遭一番奚落、教训,沮丧地回告孔子。孔子听说后,怅然长叹。说道:“人是应该有社会职责的,如何能够隐居山林,置天下的黎民苍生于不顾,而终日和鸟兽为伍呢?如果天下太平的话,那也用不着我孔丘四处奔波了。”
这两位在田间耕作的农夫便是当时有名的隐者长沮和桀溺。人各有志,儒家一直主张入世,匡时济世,“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隐者认为天下大乱,已恶疾难医,只能自保。由于孔子曾在此地使子路问津于长沮和桀溺,大众便将那条挡住孔子去路的河流称作孔子河。在河流的两旁,长沮、桀溺耕种过的那片呈梯形的田垄,一边称之为长沮冲,一边称之不桀溺畈。
《论语》、《史记》对子路问津均有记载。
《论语•微子》载:“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史记》载:“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并进行了一番对话:“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和易之?且和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而不辍。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怃然曰:‘鸟兽不可和同群。天下有道,丘不和易也。’”
据钱穆《论语新解》注:“长沮、桀溺两隐者,姓名不传。沮,沮洳。溺,淖溺。以其在水边,故取以名之。桀,健义,亦高大义。一人颀然而长,一人高大而健。”
孔子是否在新洲使子路问津于长沮、桀溺,众说不一。河南新蔡城南二十余里的关津,亦传说是当年子路问津处;罗山县有子路村,拓城县、叶县亦传说有子路问津处,山东鱼台亦有此说。子路到底在何处问津,无史籍记载。《史记》记载孔子自叶返蔡,见沮、溺耦耕使子路问津,其在叶在蔡,还是在新洲,也未详细道明。《圣贤冢墓记》载:“黄城山即沮溺所耕处,下有东流,子路所问津处也。”明万历《黄州府志》云:“按史记孔子自蔡如叶,注云,叶有黄城山……古志载,县以北十里有永安城,为楚所筑,楚因当都之矣。今淋山河(今团风县地,和孔子河村南北毗邻)正当官道,亦有黄山。”清光绪《问津院志》云:“黄山,在孔子河北,一名黄山铺,一名黄林墅。”按府志之说,叶有黄城山,而孔子河这个地方也有叫黄山的地名。黄城山、黄山仅一字之差,也许是后来简称之,且附近又有楚城,本地又是官道,孔子由此到楚似在情理之中。明《统一志》、清《湖广通志》均载:“相传孔子自陈蔡适楚,至此问津。”
据史料记载,约于西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至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间,邑人在孔子山旁挖掘出“孔子使子路问津处”石碑,淮南王刘安为纪其事,遂在当地建亭立碑,修孔子庙,以供人祭祀,并征召学士在庙内讲学著书。石碑仍在,虽经年历月,字迹依昭然,明代进士、书院主持人萧继忠有诗云:“雾暗秦碑涩,云生汉殿荒。”由此推断,问津碑为秦时所立。原碑不知毁于什么时候,现仅存明人书写的同文碑一块。
3.渡河落水山间晒
一时风欺竹,
连江雨送秋。
鱼游浪影沉,
晒书佚事留。
长沮、桀溺虽归隐山林,但并不闭目塞听,他们了解:鲁哀公曾问过孔子:“鲁国之乱,源于季氏,大家都明白,为何越明白越乱呢?”请孔子指点“迷津”。孔子当时答道,“由于你只是明白一国、一人,而不明白天下。”可见孔子是知而不迷。长沮的话中隐语:孔子既知鲁之“迷津”,也必知楚之“迷津”,故不以渡口相告。孔子一行只好找别人打听。他们来到渡口,见有一老翁在摆渡。子路说:“船夫,请将大家渡过河。”
“行,请驾好马车,都上船。”船夫用竹杆吃力地撑着,马儿在水中随着木船过河,马儿会游泳。
船到河心,突然大风骤起,木船在波涛中颠簸摇晃,船儿忽高忽低,象壹个醉汉似地立不稳,一船人都失去了重心。整船人和马车经不住这种颠簸,伴着风吹浪涌,船一歪,就翻落到河中。孔子师徒等人众都成了落汤鸡,掉入水中,衣服全湿透了。人落水难题还不太严重,这时的南方还不冷。可惜了我的那些书,孔子喊道:“快救我那些书!”
民间有谚:孔夫子搬家??全是书。孔子一生发奋好学,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走到哪儿都携带着很多书。
古时的书,其实都是一些竹简上刻或书写的篆字,东汉蔡伦发明造纸,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都在其以后许多年。
在众人的一番折腾下,马车被推上了岸,书也被捞上来了。那些书全被水浸湿了。孔子心中焦急,四处张望,欲找壹个晒书之所。还是颜回年轻,眼尖,“瞧!对岸有一座山丘。”那座山有300多米高,四面无倚,独凸而立,顶部平坦洁净,足有二亩见方。孔子憋皱的眉头舒展了,此时秋高气爽,阳光直照山头,很好晒书。弟子们很快将被打湿的书搬到山顶,铺开晾晒起来。周边也没有啥子人,子路、子贡、颜回也不顾斯文,脱掉长衫,拧干晾晒。
故事了刚才的一番折腾,孔子站在山顶,俯瞰潺潺流水,不禁仰天长叹道:“美哉水,洋洋乎!可惜的是这儿没有桥,此处要是有一座桥就过往行人就不会如我等受涉水之苦了!”
随后,孔子师徒落坐于两丈多长的长石上,稍事休息,以等书晒干。子路回想起近段的行程,种种不幸,不禁发起牢骚,口里念叨:在宋国的一棵大树下习礼时,宋司马桓魑欲杀师傅;在于野被陈蔡大夫围困三日,粒米未进,很多人都饿病了;上午在旧街让项橐毛孩戏弄,下午又人车落水,真是不幸,可谓“风刀剑树严相逼”。
孔子宽解道:“天降大任于我等,实现周礼,天下归仁,任重而道远。忍饥挨饿,受苦受难,在所难免。大家必须坚定弘毅,矢志不移,死而后已。”
孔子师徒当年晒书的山就在今问津书院的后边,山势平坦,有茂林修竹,茵茵庄稼,被称之为晒书山。孔子当年坐过的那块长石被称为“坐石”,周边还有后来他们驻足讲学时供研墨行文之用的墨池、砚石。墨池即离坐石不远处的小溪,溪边石黝如墨,故名墨池。临池石刻上刻有“墨池”两字,虽然年代久远,仍依稀可辨。池边一石,形如砚台,如天作之合。每遇天气变化,即有“墨水”浸出,池水久旱不涸。
4.千年一叹孔叹桥
气节如山,千秋仰止宫桥近;
文章似海,百代渊源俎豆磬。
公元前489年,孔子站在孔子河岸边,望水兴叹,说此处若有一座桥就好了。孔子后来被称之为圣人,但圣人不是神仙,孔子也不信神。“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孔子不言“乱、力、鬼、神”即是证明,神可以点石成金(神是不存在的)。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而言,建一座象样的桥是不要易的。
孔子河发源于大别山东南支的五云山是一条绵长十多公里的山间小河周边山岗林立林茂竹密松涛阵阵鸟语声声田垄纵横村庄聚落。她流经清清沙河、举水,汇入万里长江,奔给无涯大海。千百万年来,流水潺潺,不舍昼夜,从上古流过春秋,又从春秋流到如今。她由于曾留下孔子的足迹,因孔子发出过千年一叹,而更加令人神奇给往,而承载着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千八百多年后,孔子的夙愿,以及世世代代一河两岸民众的期盼变成了现实。明万历年间,孔子及儒学想法的崇拜者、归安进士、黄冈知县茅瑞徵遂孔圣人之愿,在此修筑了一座大桥,并命名为孔叹桥。茅瑞徵是一位较有作为的知县,县志称他“于水利、邮传备极经画,有大功于民”。
茅瑞徵及孔子河周边的民众慷慨捐资,请来最好的工匠准备动工,促成此义举。四百年前,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还未发明,从哪儿去弄上好的建筑材料呢?这里又发生了壹个神奇的故事。
就在众人踌躇之际,一位白发飘飘、有仙风道骨的长者来到了村庄。他对村民指点迷津道:“要修成此桥,非用龙骨不可。”村民诧异,“从哪儿找龙骨呢?”只见他拿起罗盘依地而卦,随即指着南方一块长形垄岗说:“此地似龙形,必可得龙骨。”众人依言,来到垄岗,掘地一瞧,果见一块块的青石,天然生成,坚硬硕长,每根长逾十米,重约万斤。抬出地面后,一数,共十六根。
据当地的村民讲,垄岗就是现在的麻石山,离此有十来里远。当时既没有拖拉机,更无起重机,要将十米长、五吨重一根的石块搬运到工地,并使其不受损,谈何容易!修桥补路,行善积德,附近的年轻后生踊跃来到垄岗,个个虎背熊腰,身强力壮,都是干重活的好手,一点数,正好有三十二人。
十六根石块,三十二个壮汉,也是一种天缘的巧合,再多壹个人则嫌拥挤,再少一人则嫌力量不足。说来也怪,其中有一根石头,众人使出浑身力气如何也搬挪不动。地仙又飘然而至,给众人解释道:“此乃龙脊,不可妄动。”众人依言而行,留下龙骨,从头填埋好,将其余的十五根抬走,而此桥的造型为四墩三孔,每孔上面铺陈五根石梁,正好只需十五根。
大桥修筑告竣,孔子之愿遂矣。乡民因此得益,再也不用涉足过河,再也不用摆渡了。到现在,村民们还说,孔叹桥托圣人之福、沾龙体之光,故持有神灵,失足和落水者很少,就是偶有人失水,也未见摔伤和溺死者。
如果你沿着当年孔子的足迹,来到孔叹桥游览观光,你会为400年前的工程而惊叹。
整座桥全为青石垒砌而成,块块青石,棱角分明,大而沉,稳而牢。长22.8米宽2.25米高2.52米.其造型为四墩三孔每孔之间铺装五根石梁一共十五根。令人称奇的是这根根石梁每根都是一整块硕长厚实修凿整齐。以当时的科技水平和设备搬运和起吊最令人不可思议也一个谜。可以想象当时的工匠的聪明是很高的桥的质量是超凡的历经几百年承载过几多人和物她依然巍然耸立。
传说归传说,无神论者只相信科学。旧街本身建材资源丰盛,有大理石厂。建设京九铁路新洲段,石材都是就地取材。风水学中也有科学的成份,只是用古老的方式作过一些勘探罢了,外加一些神玄。就当时的搬运设备而言,重达5000公斤的石块,应是集众人之力,并辅之以马车、人力车之类的设备而一块块搬运到工地。中华民族是文明古国,长城、故宫、都江堰等浩大工程都体现了先人的杰出聪明,孔叹桥也是其中一例。
5、之乎也者之字山
一望穹窿气象殊,辙环曾此暂驰驱。
苍松夜撼蛟龙影,怪石朝蹲虎豹躯。
气压东山堪小鲁,灵通泰岱可观吴。
登临不尽中秋兴,到处春风是舞雩。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静,仁者寿”(《论语•雍也》)。仁者爱人,“仁”是孔子想法的核心,是其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他在推行其学说和想法的也特别热爱大天然,寄情山水。立志以仁,寄情以山,怡情以水,要象高山那样崇高伟岸,象水那样悠然安详,洗涤着世间的污浊。孔子在新洲度留期间,就曾多次流连于山水之间,思索着匡时济世的伟业,欣赏着风光无限的美景。
一天早晨七、八点钟,孔子师徒来到晒书山散步,他们一边哼着美好的韶乐,一边欣赏着周边的景致:近看孔子河流水潺潺,白浪直挂。秀丽的村姑在河边挥舞着木杵,有节拍的捣衣声和着哗哗的流水声,仿佛在演奏着一曲动人的乐声;四溅的水花,在阳光的照射下象晶萤惕透的珍珠自天而降。远看阡陌人家,鸡犬之声相闻,吹烟四起,直入云霄。往东边的山脉一瞧,只见青翠的山峦自北给南,绵延千里,透着一种灵气,恰似壹个“之”字,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上面的一“点”。
孔子念叨:“之、乎、也、者、矣、焉、哉,缺点不为之,缺之不成文。”就地掬起一捧泥土扔给那个山头,只见那捧泥土飞给空中,越变越大,飘落在那座山顶上,形成了之字的一点。子路等人惊叫道,“这下就似壹个完整的之字了。”
之字山的传说,美好而神奇。汉字是象形文字,大天然又鬼斧神工,山形地势,似牛、似马,象文、象字,充满着审美。亲临其境,登高眺望,揣摩揣摩,你就会顿悟之字山的奥妙和神奇。
十月上旬的一天上午,孔子在孔子河畔的孔子山讲经台上讲学,听者有五、六十人,众学子正听得入迷。孔子吟道:
伐木丁丁,
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
迁于乔木;
嘤其鸣矣,
求其友声。
……。
突然,一辆马车驰来,从车上下来两名信使,他们径直来到孔子面前。孔子见官差来到,便停止了讲学。官差带来了叶公的信函。孔子拿着阅读,函云:
孔夫子敬启:吾国国君不幸于昨日崩殁,楚国政局有变,前昭王聘书不便践约,深祈海涵。特遣使以告,并顺送旅资五千,万望笑纳。
夫子高深学问,道德文章,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吾辈将永远尊崇。
后会有期,他日定当觐见拜教。
即颂时祺!
楚人沈诸梁顿首
楚昭王二十七年十月八日
其实,楚国的失约,昭王逝世是缘故其中一个,主要是楚令尹子西嫉贤妒能,从中作梗之故。读罢叶公的信函,孔子深感悲痛和惋惜。他一直视楚昭王为明君,泱泱楚国,若能有楚昭王推行仁政,以拯救乱世的民众,将是天之大幸。为了谒见楚昭王,他们师徒长途跋涉,历尽艰辛,在陈国居住了四年。未曾想,郢都未至,知遇之君却已仙逝,已成故人。
未久,孔子师徒结束了在新洲的旅程,辞别楚国,来到了卫国,在卫国又居住了三年,为卫出公参政。